传统无人机飞行参数检测系统(如空速管、机身测压孔)结构复杂、影响气动布局,难以适配小型化需求;现有柔性传感方案则存在分辨率低、依赖耗时神经网络算法等问题,制约检测精度与响应速度。
针对这一困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创新研发出 “超薄柔性双模传感贴片”,集成差分压力传感器阵列与矢量流速传感器,搭配自主开发的 “压力 - 速度融合(PVF)解析算法”,实现攻角、侧滑角、空速的高精度快速检测,传感贴片厚度仅 0.21mm,压力分辨率达 0.14Pa,三项飞行参数平均误差分别低至 0.22°、0.35°、0.73m/s,为小型无人机精准控制提供新方案。
核心产品
1. 核心器件:柔性传感贴片
结构设计:多层聚酰亚胺(PI)键合而成,集成两大核心模块 —— 双层层电容式差分压力传感器阵列(含 FPC 电极、PI 敏感层、微流道层)和矢量流速传感器(钒氧化物热敏电阻阵列),总厚度 0.21mm;
制备工艺:通过 PI 前驱体旋涂、光刻电极、激光蚀刻微流道、真空热压键合制成,压力传感器测量孔直径仅 1.1mm,实现精准定位;
关键特性:压力检测范围 ±1.0kPa,灵敏度 2.0×10² fF/Pa,分辨率 0.14Pa;流速传感器适配 10-35m/s 空速范围,支持航向流速(Vz)测量;兼容机翼曲面贴合,无气动干扰。
2. 核心算法:压力 - 速度融合(PVF)解析算法
核心逻辑:基于经典三点算法改进,引入流速传感器的航向流速(Vz),解耦攻角(AOA)与侧滑角(AOS),无需大量训练数据,计算效率比神经网络提升 10 倍以上;
计算流程:先通过压力数据解算攻角与面内流速(Vxy),再结合航向流速(Vz),通过几何分解得到侧滑角(tanβ=Vz/Vxy)与实际空速(V∞=√(Vxy²+Vz²))。
研究成果
1. 结构设计:双模集成 + 差分结构,突破传感瓶颈
(1)双层层电容式差分压力传感器
创新设计:上下双压力腔 + 中间 PI 敏感层,参考压力孔通过微流道接入下腔,上腔感应翼面压力,通过上下腔电容差分(ΔC=CP-CM)计算压力差,避免单一电容传感器在正负压力下的非线性问题;
优势:在 ±1.0kPa 范围内保持线性输出,测量孔直径 1.1mm,既保证定位精度,又不牺牲灵敏度,0-1Pa 小量程下分辨率可达 12mPa。
(2)矢量流速传感器
工作原理:基于量热法,中心微加热器建立温度梯度,四周钒氧化物热敏电阻阵列检测温度分布,通过 Wheatstone 电桥放大信号,精准测量航向流速(Vz),为侧滑角解算提供关键数据。
(3)算法创新:解耦核心参数,降低计算成本
突破传统三点算法局限:传统算法无法在机翼前缘解算侧滑角,PVF 算法通过 “压力 + 流速” 双模数据,实现攻角与侧滑角独立解算,无需复杂迭代,实时响应性提升显著。
2. 应用:无人机飞行参数精准检测(风洞试验验证)
适配场景:小型固定翼无人机,贴片贴合 NACA0024 翼型前缘,无气动干扰;
测试条件:攻角 ±10°、侧滑角 0°-6°、空速 10-35m/s,覆盖无人机常规飞行范围;
实际效果:实时输出攻角、侧滑角、空速数据,最大误差分别小于 0.60°、0.50°、0.90m/s,满足无人机稳定控制的精度要求。
图文导读
图 1:传感贴片结构与算法原理
(a)爆炸视图:清晰展示 PI 基板、微流道层、PI 敏感层、FPC 电极的多层集成,总厚度 0.21mm;
(b)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上下腔电容随压力变化反向联动,差分处理提升灵敏度与线性度;
(d)算法逻辑:贴片贴合机翼,通过压力数据解算攻角,流速数据解算侧滑角,最终合成空速,直观呈现双模融合思路。
图 2:传感性能校准
(b-c)压力响应:±1000Pa 范围内电容差分信号线性度优异,分辨率 0.14Pa;
(e)流速校准:流速传感器输出与航向流速(Vz)呈良好线性关系,适配 10-35m/s 空速范围,为侧滑角解算提供可靠数据。
图 3:PVF 算法解码原理
(a)空速分解:将实际空速(V∞)分解为面内流速(Vxy)与航向流速(Vz),通过几何关系解算侧滑角;
(c-e)仿真验证:不同空速、侧滑角条件下,计算值与实际值高度吻合,证明算法稳定性。
图 5:飞行参数检测误差
(a-d)误差分析:四项测试条件下,攻角平均误差 0.22°、侧滑角 0.35°、空速 0.73m/s,误差分布均匀,无明显偏置,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该研究通过 “高分辨率传感硬件 + 低耗理解析算法” 的协同创新,解决了小型无人机飞行参数检测的 “小型化、高精度、快响应” 三大痛点,为柔性电子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