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le指出,人工智能、灵巧性和成本降低的协同发展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原型走向实际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硬件和计算技术的进步,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市场将持续壮大,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10亿美元。
目前能够看出三个应用波次:分别是工业应用(当前)、消费应用(未来)和医疗应用(后期)。
受中国制造商的推动和零部件成本下降影响,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平均售价将降至约25,000美元。
中国凭借政府政策支持,拥有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灵巧的手部和经济型执行器是工业级、消费级和医疗级人形机器人的关键器件。
大行为模型(LBM)使机器人无需大量编程即可学习任务,而大语言模型(LLM)则实现了直观交互。配合轻量化执行器、续航数小时的电池和紧凑型的200 TOPS处理器,人形机器人现已具备实时感知和技能操作的能力。
Yole分析师Pierrick Boulay指出:“我们正见证技术拐点——人工智能集成和组件的可扩展性,正将人形机器人从复杂原型转变为可部署设备,在物流、制造等领域创造可量化的投资回报。”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达60亿美元,2035年飙升至51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55%。出货量将从2030年的约13.6万台攀升至2035年的200万台以上。
在物料清单(BOM)中机械系统、灵巧机械手、执行器、伺服电机及控制器占据主导地位,而硅芯片占比相对较小——在规模化生产和集成化设计的影响下,计算与传感元件的占比将从2025年的约8%降至2035年的约5%。
工业领域(当前):早期部署聚焦现有的工厂和仓库的内部物流和轻型装备。投资回报源于人体工学优化和对劳动力短缺的缓解,而非直接替代人工岗位。典型案例包括奔驰使用的阿波罗机器人。
消费领域(未来):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商所引领的降价浪潮,将推动在教育和开发者实验中的应用。
医疗领域(后期):法规与责任划分限制了发展,但中国国务院正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养老护理、康复治疗和医院物流中的应用,为床边护理应用铺路。
人形机器人的平均售价预计将从2025年的7.5万美元降至2035年的2.5万美元。
Yole分析师估算2025年的物料清单成本为32,000美元,定价将随市场细分调整。
“技术重心正从运动控制转向操作能力,”Boulay补充道,“当灵巧的手部能实现与工具及环境的稳健交互时,成本降低将开启消费级应用大门,随后监管的进步将解锁医疗市场。”
全球已确认的活跃人形机器人企业有60余家,其中中国企业占比超50%。自2017年以来累计融资已达98亿美元(截至2025年10月)。